团队协同与优秀协同工具探讨

团队协同与优秀协同工具探讨-山海云端论坛
团队协同与优秀协同工具探讨
此内容为免费阅读,请登录后查看
¥海币0
免费阅读

最近我参与了一期线上的 Podcast – Ep.5,与 Cali 和 Rather 一起讨论了团队协同的主题。虽然我们主要聊了一些团队协同工具及其应用,但这次聊天并没有深入思考。现在,我希望将我更多、更完整、更结构化的想法整理成文字。(请注意,以下内容将主要表达我的主要观点,而非聊天的细节内容。)

国内外企业IM工具的本质差别在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。

图片[1]-团队协同与优秀协同工具探讨-山海云端论坛

企业管理: 在国外,像 Slack 和 Discord 这样的工具主要采用“Channel”模式,而国内则主要采用“拉群”模式。这两者存在两个主要不同之处:

  • Channel 的特性相对持久,可以用于部门、团队、项目、产品、长期职能等。而拉群则是临时性的,同样的人可能会在不同时间被重复拉群,导致信息无法有效管理。
  • Channel 提供了管理属性,而拉群则不具备管理属性。

由于国内企业管理普遍较为粗放和缺乏科学化,因此拉群成为他们的主要习惯。在这种环境下,他们并不需要将工作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,而国外企业由于管理更为精细,还大量使用Email进行沟通,Email天生支持主题分类,因此需要与之竞争的IM工具就需要能够将信息聚合在一个主题下,像Channel、Slack的回复区和Discord的子区一样。这样的工具明显更适合懂得管理的团队。

企业文化: 团队协同的基石是信任。在拥有信任的企业文化中,任何工具都会发挥作用;而在缺乏信任的文化中,即便使用再多的工具也徒劳无功。国内由于管理滞后,导致存在各种不信任文化。因此国内IM软件开发出一些国外IM工具没有的功能:

  • 监控员工,获取工作时间和位置。
  • 详细的已读标注,给对方带来回复压力。
  • 发出的信息无法修改或删除,只能有限度地撤回。

相比之下,国外的IM工具允许修改/删除信息,没有已读标注,也不会监控员工。在缺乏信任的文化中,工作变得很可怜,需要通过逼迫方式来拉拢他人一起协作。

好的协同工具: 好的协同工具必须建立在信任的企业文化和科学的管理思维之上。如果没有这两个前提条件,再多的工具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协同,只是装模作样。

在拥有良好管理和文化的基础上,IM等传统工具并不是理想的协同工具。这些工具无法将信息结构化和准确化,而且信息通常是碎片化的,没有经过深度思考或准备,几乎都是即兴生成的,不靠谱的可能性很高。

相较之下,像Google Doc、Github、Figma等创作类协同工具更受我欢迎。这些工具让团队成员可以共同创作,深思熟虑,有结构化地进行讨论,准备充分,支持数据和证据,有助于高效的会议。

结论: 在不同的环境下,人们对协同工具的需求和认知会有所不同。因此,找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。好的协同工具应该是能够与志同道合、目标一致、有想法和能力的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工具。

未来,随着对协同工作的想像空间逐渐扩大,我相信所有的桌面端工具都会被协作版取代。管理类和聊天类的协同工具可能会边缘化,而创作类协同工具将大放异彩,让团队直接在任务上进行沟通、交互和分享。

对于那些新入行的人,我的建议是找一个良好的环境非常重要。如果不知道什么环境算好,就试着寻找不使用钉钉等工作协同软件的公司作为起点。

总的来说,协同工作是非常有潜力和吸引力的领域,我对未来协同工具的发展充满期待。我相信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我们将会见证更多令人惊喜的创新和变革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